否
否
  • 它闻着像尸体,唯恐不够臭,还自带...
      2024-11-21

    能把可见光放大万倍的时间晶体;大象故意阻止同伴进行身体清洗;尸花怕自己不够臭还自带加热器;细胞分裂检查点使原癌基因逃离;大脑依靠被动技能重新梳理记忆。

  • 关于开展2024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
      2024-05-31

    为繁荣科普创作,强化科普供给,开拓公众科技视野,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前沿科技”主题的优质科普作品。


    为繁荣科普创作,强化科普供给,开拓公众科技视野,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具体实施。

    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前沿科技”主题的优质科普作品,为作品提供创作指导和经费支持,丰富前沿科技科普资源,提升公众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的了解与认知,引导公众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一、申报对象

    具备前沿科技科普创作能力或特色前沿科技资源的个人、团队、社会单位等均可申报。 

    二、作品主题

    面向国内外最具特色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研突破和最新进展,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或对成果、突破和进展本身进行解读,或关注其背后的基础研究,或走进科技创新现场,或讲述真实科研故事,或展现当代科学家精神。

    科普图文和科普视频需按主题进行创作。

    (一)图文主题

    1.我和我的研究

    该主题主要介绍作者本人/所在课题组/所在单位的科研成果。文章需要针对能够反映科技发展趋势并带给人科技想象,或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或颠覆旧观念/反直觉的科技进展,展开科普。

    2.带你读懂科学顶刊

    选择顶刊上的重大成果开展科普,针对各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及引起公众关注的科技成果进行解读,形成趣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解读文章。

    3.科学锐评

    围绕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研进展、重要科技发展趋势,具有较高关注度的科技事件和科技议题,采访院士、首席科学家、资深科学家等,撰写脉络清晰、观点透彻、权威深度的科普文章。

    4.生命新知

    选题可以是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科研进展,也可以是阐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或颠覆旧观念/反直觉的博物学知识。

    5.人工智能

    围绕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AI for Science、智能农业等选题展开创作。可以讨论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问题,也可以畅聊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

    6.未知之境

    围绕国内外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方面的选题展开创作,展现未知的科学秘境,解读国内外学者在多样环境下的科研成果,体现科学家深入“未知之境”的探索精神。

    7.科技热点(图文)

    选择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科技热点事件或蕴含科技内涵、具有科普价值的社会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展开科普,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

    (二)视频主题

    科技热点(视频):选择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科技热点事件或蕴含科技内涵、具有科普价值的社会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展开科普,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

    三、申报内容

    符合《二、作品主题》,且未在任何平台发布过的原创科普文章或视频。

    (一)科普文章

    长度为2000-5000字,具体字数可根据内容而定。

    (二)科普视频

    请参考附件中《科普中国前沿科技科普视频作品规范》进行创作与提交。

    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动画视频、访谈视频、真人主讲视频、VLOG视频、问答类短视频。视频时长1-5分钟为宜,具体时长可根据内容而定。 

    四、申报方式

    采用“申报—评审—资助”的方式,召开评审会确定申报作品是否入围,确定资助金额。项目组会对作品申报工作进行指导,并为团队提供创作指导。

    (一)申报。团队将创作完成的作品和填写好的《作品登记表》一起,通过“中国科普博览创作中心”系统提交,系统网址http://works.kepu.net.cn/home。系统操作说明见附件。

    (二)评审。项目组组织专家对各团队申报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作品是否入围,根据作品字数/时长、选题、质量对入围作品予以不同额度的资助。

    (三)资助。项目组根据评审结果,向创作团队拨付经费。 

    五、申报要求

    (一) 原创性:作品原创、首发,所使用信息和图片版权无争议。

    (二) 政治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正确,内容健康向上,弘扬正能量;

    (三) 符合项目定位:申报作品与前沿科技相关;

    (四) 科学性和权威性:传播正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思想;

    (五) 科普性和艺术性:文章逻辑合理,语言通俗,文笔流畅;视频画面清晰、直观,解说通俗易懂,视听效果流畅;

    (六) 如申报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或存在其他弄虚作假、违反协议等情形,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项目组有权组织专家对入围的作品进行重新审核,并依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或同时采取撤销作品入围资格、暂缓拨款、终止拨款、追回部分或全部支持款项、撤销对该团队的资助以及三年内暂停申报资格等相应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申报时间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接受作品申报,申报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15日。 

    七、联系方式

    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组

    咨询电话:010-58812597  58812523  58812951

    电子信箱:yddzptj@cnic.cn 

    附件:

    1.《图文规范》

    2.《视频规范》

    3.《“中国科普博览创作中心”系统操作说明》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2sN_Nv9JDnrSgi9Fai-Iw?pwd=b4dr  

    提取码:b4dr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2024-05-30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上天、入地、下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显中国创新贡献。

  • 砥砺二十载 科学新征程——中国科学...
      2024-05-21

    2024年5月18—19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迎来二十周年。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属科单位开放科研场所,组织“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公众面对面,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024年5月18—19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迎来二十周年,本届活动主题为“砥砺二十载 科学新征程”。

    自2005年起,每年5月的一个周末,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和大学都会“打开大门迎客人”,开放国家级科研场所,组织“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公众面对面,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024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翟明国院士面向公众作科普报告


    今年,中国科学院精心打造了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主场活动。步入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在陈润生院士与少年的对话中开启对科学的求索;从翟明国院士的报告中看最熟悉和最陌生的地球;听科学家与AI虚拟人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学术会堂到创新文化广场上,以列车形象为载体,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建院七十五年来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公众科学日二十年的经典时刻,从“科学春天站”去往“科学新时代站”,沿途可一览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历程。公众还可以走进周边的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文献情报中心,体验美丽化学、探索声音奥秘、畅游纳米世界、“碳”知过程,观看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

    2024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科学家与AI虚拟人探讨人工智能话题


    院士群体进一步发挥“四个表率”作用。李家春、汪景琇等50余位院士围绕多个学科领域、多个公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科普讲座、在线问答、互动交流,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释疑解惑,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走进公众科学日,你会收获一些答案: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设计了二氧化碳“变身游”四条路线,展示“生物制造”的力量;在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你可以登上新舟60遥感大飞机,参观“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近距离接触无感式健康监护设备、植入式脑机接口等汇聚创新生产要素的实体成果。本届公众科学日还涌现了不少创新科普新形式、引领科普新风尚的“脑洞”。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特别启动“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和航天员一起养斑马鱼”活动,同时推出“当万户走进天宫”筑梦星空展厅沉浸式导览剧;金属研究所举办首届沉浸式大型实景科学探秘剧本杀《师昌绪归国记》,参与者既能深入了解师昌绪先生科学报国的感人故事,还可以在游戏中认识材料领域前沿成果。

    在深化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公众科学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元素。本届公众科学日特别邀请了40余位在京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组建参观团,定制专属线路,带领其深度参与二十周年主场活动;青藏高原研究所邀请尼泊尔中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参观科研观测试验场地与设施;武汉植物园以“昆蒙框架”为契机,在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支持下,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园在行动”主题活动等。

    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科研院所和三所院属高校如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场激光物理、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熟农田生态系统、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揭开了平日的“神秘面纱”;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成果集中亮相;西藏多地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多个高原相关科普基地和野外台站实地学习。

    2024年5月18日,公众正在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沙盘模型


    此外,本届公众科学日还呈上互动性高、体验性强的线上科普活动。科学家和知名网络主播搭档展开“云游中国科学院”线上直播;在微博营造“转角遇到中国科学院”氛围,鼓励网友参与话题#公众科学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成体系地发布活动介绍和参观攻略,全方位拓宽公众科学日的参与渠道。

    2024年5月18日,公众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认真听讲解员介绍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在探索中起步,于实践中创新,科研人员由被动上阵转为争先恐后、热情参与,观众从走马观花到流连忘返、活动从寥寥数千人线下参与至上亿人次的线上相聚,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元、深度与广度并进,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参与度高、范围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性品牌科普活动,成为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与科学家交流的重要渠道,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本届公众科学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全面支持。


  • 世界读书日:智慧之舟探索知识海洋...
      2024-04-23

    春光明媚四月春,花开读书正当时。在这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时节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大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长大后的世界什么样?科学家与未来科学家的见面会”暨《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新书发布仪式。

    春光明媚四月春,花开读书正当时。在这个四月,我们迎来了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知识的桥梁,而科普图书更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时节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大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长大后的世界什么样?科学家与未来科学家的见面会”暨《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新书发布仪式。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系列丛书(第一辑)新书发布仪式

     

    这套由“格致论道”编著的《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号召,旨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努力,特别是在教育“双减”背景下,为青少年群体提供科学教育的有力支持。

    “格致论道”是国内知名的科学文化演讲品牌,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从2014年至今,已有800余位讲者在台上分享他们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成果。

    此次出版的《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第一辑共分五册,汇集了“格致论道”演讲中50余位国内优秀科学家的优质内容,涵盖了航空航天、天文学、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欧阳自远院士在丛书序言中表示:“做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义务和使命。”这代表了这套书几十位科普作者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的回应,也是科学工作者为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迈出的坚实一步。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系列丛书(第一辑)格致论道 编著

     

    活动中,《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作者之一、“格致论道”讲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董未名研究员就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使用进行了主题演讲,讨论了艺术创作与AI之间的关系,带领大家走进了一个神奇的AI艺术世界。

     

    格致论道讲者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未名“当AI拿起画笔,它会取代画家吗?”主题演讲

     

    圆桌对谈环节,同为“格致论道”讲者的北京大学工学院谢广明教授与原央视科学节目主创、科普创作人模型师老原儿就“机器鱼”这个仿生学与机器人科技相结合的领域展开了对谈,讲述了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意义,讨论了机器鱼在未来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丰富的实用价值;董未名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博士、科普创作人子乾围绕“AI 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话题展开对话。

     

    北京大学教授谢广明、科普创作者模型师老原儿

    “并不是长得像人,才叫机器人”圆桌对谈

     

    格致论道讲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董未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博士子乾

    “AI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圆桌对谈

     

    整个活动过程中,知识探索与想象力的碰撞始终贯穿其中,不仅让科学知识得到了有效传播,也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此次新书发布仪式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科普出版领域的实力和成果,更彰显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格致论道”主办方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孙德刚及湖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彭玻表示,希望《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能够成为一把帮助中国少年打开科学世界的钥匙,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格致论道”主办方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孙德刚为新书发布仪式致辞

     

    湖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彭玻为新书发布仪式致辞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第一辑)( 格致论道 编著)分册:

    植物篇、动物篇、AI机器人篇、航空航天篇、天文篇

  • 北京市民身边的中国科学院:人大附...
      2024-04-10

    3月25日,来自人大附小五年级、六年级的100名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启了力学研学之旅。此次科普活动,人大附小的师生们了解了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学习了力学基础知识,知道了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 格致校园第40期:花与星的征途
      2024-03-25

    科学的征途永无止境,探索的路上充满惊喜,与我们一起踏上花与星的征途。

  • 【回放】中国科学院《科学公开课》...
      2024-02-27

    从大脑记忆到人体免疫;从遥远的黑洞到近地的行星陨石;从气候变暖到大地之旅;从心理健康到科学用脑。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更传递了科学精神,为校本教学体系提供有益补充。